首页> 新闻速递>新时代高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发展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为例

新闻速递

新时代高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发展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为例

发布时间:2023-10-11 阅读人次:

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实质性启动。“双一流”建设从2015年的“统筹推进”迈入“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文件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片.png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发展战略规划“REAL”理念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以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制定了《全球发展战略规划(2020-2025)》,确立了构建全球教育创新共同体、全球高校责任共同体、全球学术卓越共同体、全球青年发展共同体Education Innov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Leader DevelopmentAcademic Excellent, 简称REAL的目标。在规划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学校于同年设立了“全球发展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鼓励学科树立全球视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前瞻性、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群。“计划”在设计和实施上,摒弃了以人员流动、科研经费、合作办学等指标为依据的选拔模式,鼓励学科通过签署任务书的方式,让项目负责人有权有责,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自主拓展国际合作网络,进而将网络尽可能地辐射并服务学校其他学科。

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分层分类拓展全球合作伙伴网络

学校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为目标,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为四个维度:一类是顶尖大学一流学科,比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旨在汇聚世界一流资源推动学科发展;一类伙伴意在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比如学校2018年9月成立了一带一路学院,与越南师范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一类是传统合作伙伴,比如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等,源于学科长期合作或共建联盟平台而建立的伙伴关系;一类属于国际或区域组织,比如UNESCO、G20、UNICEF等多边组,旨在促进学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在四类伙伴的基础上,为落实“规划”,学校设立了 海外一流学科伙伴、一带一路特色伙伴、国际组织平台建设三类项目。海外一流学科伙伴项目旨在充分利用世界一流资源,推动学科与海外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务实合作,开展学科国际对标,引领一流学科建设。通过该项目,学科与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全面、实质、深入、可持续的合作,全球卓越合作网络初具雏形;一带一路特色伙伴项目充分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该项目支持学科与亚洲理工学院、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高校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国际组织平台建设项目引导学科关注重大国际议题,推进学科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联合国减灾署等多边国际组织开展机制性合作,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平台,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力量和智慧。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动力。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培养人才。“计划”紧紧围绕“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胜任力”的任务,支持学科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经过近三年建设,各学科打造了一批国际线上课程和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心理学部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合作开设了《基础心理学》全英文课程,由中英教师联合授课;水科学研究院依托外专优势学科基础,通过短期讲学、学术研讨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课程共建,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联合打造了六门国际精品课程;教育学部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录制《APEC高等教育发展前沿》线上课程;环境学院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帕斯诺普大学合作开设暑期国际课程《环境核算与管理》,并取得巨大国际影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以国际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谈判为背景,搭建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之间经贸摩擦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深入认识国际经贸谈判中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风格与主张,开拓视野、锻炼能力,通过实战场景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和培养在国际经济组织谈判上的领导能力、工作能力。

图片.png

心理学部外籍专家

在“计划”支持下,多个学科获得上级单位的人才培养专项资助,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例如,心理学部于2021年1月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心理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计划”专项资助,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赴英国学习的机会;地理学部成功申请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背景下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项目”,为提升学生英文论文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提供了良好支撑。

各学科还积极打造暑期夏令营,充分利用海外合作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授课,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例如,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开办了学生全球胜任力暑期训练营,邀请了来自应急管理部、国际科学理事会、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家国内外部门和机构的资深工作人员进行线上线下授课,并组织学员们前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参观学习;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组织了“国际人道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者计划”短期项目,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就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及后疫情时代中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等议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三、探索制度性开放机制,打造国际科研合作良好生态

“计划”不仅打通了师资、技术等要素的跨国流动,更创新性地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模式,充分整合学校资源,调动学科积极性,凝聚海内外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专案,推动形成国际科研合作良好生态。比如学校心理学部联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卡迪夫大学、拉夫堡大学,组建“国际一流心理学科中英战略合作联盟”,合作举办“中英心青年沙龙”系列讲座、建立联盟联合期刊俱乐部,增强了心理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人工智能学院搭建“北京师范大学-卢布尔雅那大学-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实时生物反馈系统中机器学习关键技术合作研究,已联合发表论文6篇、申请近10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21年获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专项资助。化学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开展联合创新研究,在新型光功能材料领域开展多维度的合作,在核心SCI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5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其中在化学和材料类顶刊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并有一项研究成果荣获Research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

图片.png

化学学院研究成果荣获Research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

四、聚焦全球发展问题,主动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规则评价体系制定,健全对外交流机制。当前,我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有责任也能够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在“计划”指引下,部分项目积极关注国家和社会需求,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例如,心理学部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不同群体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预警、评估、诊断和干预的需求,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服务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与咨询、社会大众心理健康的丰富经验,结合伦敦国王学院在精神医学和心理健康实践方面的优势,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试点建设心理公共服务平台;一带一路学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理工学院联合成立“一带一路”联合研究中心,就“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盟10国在经济、管理、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促进民心互通和文化教育合作。

此外,学科能够主动关注世界性难题,加强与国际组织以及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标准制定。例如,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院关注世界自然减灾问题,与联合国减灾办公室、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开展深入合作,在全球灾害数据平台上发布了《2021年全球自然灾害评估报告》,并与世界银行组织共同编制了《灾害风险管理的中国经验》,被收录于世界银行网站和联合国减灾网,为全球范围内的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减灾和综合风险防范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聚焦全球风险治理和国际治理变革,联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大学责任网络等机构,设计和发起了“国际人道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者计划”,利用全球专家库建设在线学习社区,增进各国学生之间、学生和专家及实践人道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为人道援助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领域奠定了知识和人才基础;教育学部从亚太地区跨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学分学位互认难等现实问题出发,联合亚太经合组织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建设“APEC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教育发展”数据库,提出亚太地区区域资格框架、质量标准和学分学位互认倡议,并推动在亚太经合组织通过,提升了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主动权。

五、结语及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技、教育、人才作为独立的章节,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同时,二十大报告还指出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应勇于担负使命,以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眼光、更多的智慧去开创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发展战略合作伙伴计划”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学科国际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自2020年“计划”实施以来,学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国际交流带来的阻碍,积极开创线上交流等新模式和新方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该“计划”的设立不仅有效落实了《全球发展战略规划2020-2025》,极大地调动了学科积极性,汇聚力量共同推动学科国际化建设,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同时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化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发挥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作用,加强了中国经验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此外,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该“计划”有效克服了学科内生动力不足、部门联动不畅、资源保障欠缺等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汇聚国际资源、引领学科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和智慧。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面对世界格局的大变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北师大作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其中一员,承担着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使命,应将“双一流”建设与国际化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对外交流合作布局,积极拓展国际优质合作资源,激发学校、学科、师生的内生动力,助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双一流”大学全球战略研究》(项目编号:AGA22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刊发于《教育国际交流》2023年第5期25-28页。作者刘敏,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于晓宇,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项目官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