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服务
公告:为进一步加强留学人员行前培训工作,开展学校“平安留学”线上线下活动,在教育部国际司指导下,留学服务中心开发上线“平安留学线上培训平台”http://palx.cscse.edu.cn。请申请出境交流的学生关注并学习相关版块。
【朋辈分享】
冷仪,社会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一个学期中,我拓宽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能力,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了各国的文化风情。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我国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新动力,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倍感自信与自豪。校园里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获得自我发现与提升,锻炼思维深度和思想广度。
谢瑞龙,未来教育学院2020级本科生,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交换学习
这次赴澳大利亚交换的经历让我体验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和自由包容的学习氛围,也帮助我极大程度上建立了学习的自信。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习节奏十分紧凑,人文学科的作业量较大,但我努力克服语言的障碍,逐渐适应了他们的学习节奏。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育人体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对于元认知学习的强调,许多课程都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教授带着学生“学习如何学习”,作为一名未来教师,这些课程也给予了我许多教学灵感。此外,多元的文化氛围让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这次交换学习的经历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不再畏惧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拥有了从零开始的勇气,这将让我受益终身。
胡可昀,社会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交换学习
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种族、性别、年龄等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或“障碍”,重要的是有没有接受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有没有做好不断经历考验、挫折和失败的觉悟。新的体验和可能性都是建立在开放自洽的心态基础上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平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任、对周遭环境的敏锐觉察与适应、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无条件的自尊感…这些才是在斯特拉斯堡交换的这六个月过程中我真正领悟到或者说正在试图学习和掌握的东西。我也将带着这段宝贵的回忆继续在人生之路上探索和旅行。
张雯茹,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交换学习
在这半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律”和“自学”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师大,我体验到的是老师们通过课堂把知识全面地教授给学生,学生要做的通常是认真听讲和课后复习;在萨塞克斯,课堂更偏向给学生做简单引入和引导,讲究的更多是学生自己课前的预习,课中对预习内容的检验和讨论和课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比如在一门叫“美国英语”的课上,老师课上会讲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就会提出问题让同学课下查找资料,在研讨会上大家再讨论所查资料带来的可能结果,大家一起尝试给出一些结论;考核则是自拟与课堂相关内容的题目写两篇文章,可以是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对一个观点/预言进行辩论,或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等等。这个课程大大锻炼了我的思考能力、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王实荻,社会学院2020级本科生,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交换学习
在曼城生活的这半年,我愿将其比作一位“深沉的柔情铁汉”。初到曼城,我好奇于无处不在的怪诞涂鸦,惊恐于呼啸飞驰的摩托车,感叹于狂热的足球文化。曼城就像一位身着铆钉马甲和马丁靴的光头硬汉,一边吸烟还要毫不避讳地往你脸上吐烟圈,你看不清他墨镜之后的神情。随着对这座城市了解的深入,我拜访了曼城众多博物馆,从工业文明到女权重地,曼城随处可见的工蜂标志、建筑物上的女性形象、北角的彩虹书店无一不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反叛与兼容并包。这座城市包含了140个种族群体和200种语言,每一种声音都被最大程度地包容。当了解到这里时,只见这位硬汉把烟头在墙上摁灭,摘下那副高深莫测的墨镜,你看到他的眼睛,是那种锐利但温和的。
闫瑞,环境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赴德国慕尼黑大学交换学习
这段交流带给我最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思维和心性的改变。我的情绪低谷在离开慕尼黑之前已经完全结束,我在与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活动时打破了我对不同国家的“心理”的禁锢,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口语,同时通过不断多样性的冲击,让我意识到不管是国家发展道路还是个人发展道路都没有唯一标准化的选项,唯一可以引导我们的应该是兴趣和勇气,而不是盲从社会标准。因此我放下了太多的内耗,拥有了更多的勇敢,眼前只有那座坚定的灯塔。
朱镜宇,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赴香港理工大学交换学习
港理工的学术资源非常值得一提,主要是各种讲座活动,尤其是CC和CBS两个系举办的讲座,与我专业度匹配度高,也十分契合我的研究兴趣,很多之前只在书中见到的大佬也有机会线下聆听他们的讲座,与他们进行交流,收获颇丰。虽然是理工院校,但不得不说,该校提供的人文教育和资源也是非常丰厚的。此外,我在图书馆中也发现了非常多的民俗学和人类学原著。原本我以为港理工没有相应的专业和学院,因而相关的书籍也有所欠缺。但是看到满柜子的阿兰邓迪斯英文原著,我真的升腾起满心的欢喜。
蔡一诺,教育学部 2021级硕士研究生,赴日本北海道大学交换学习
北海道大学附属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极为丰富,我得以阅览到许多时间较为久远的一手史料,让我能够在开展日本教育史的研究时收集到丰富的资料。我喜欢一头扎进堆满书架的书库中,按图索骥寻找文献的感觉,年代久远的书籍纸张散发出的气味令我对“历史”有了实感。丰富的资料与浓厚的研究氛围给了我动力,在交换期间,我完成论文《日本教科书审查制度研究》,以及硕士学位论文《日本赫尔巴特运动的历史研究》的主体内容撰写,还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教育学报》发表论文一篇。
朱姿颐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赴韩国高丽大学交换
直到现在我还会常常想起交换时候的某一个瞬间。在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交换生活里,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呢?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在韩国我们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如果只是体验而没有体悟,这些也都终究成为过眼云烟。我也时常思考着:在首尔,我们学习了一门新的外语(直到现在也会时不时蹦出来一句고마워요),感受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接受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每天一杯冰美式),在全新的异国陌生环境里学会适应,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